铜米电解工业化试验研究

2020-03-27

摘要:以铜米为原料在铜电解系统进行工业化应用试验,主要对铜米电解的生产过程控制、能耗、产品质量的研究情况进行了阐述。工业试验结果表明,铜米电解工艺可以产出接近A级铜品质的阴极铜,目前技术条件下,铜米直接电解生产阴极铜工艺成本高,仍需进行改进。
关键词:铜米;电解;工业化试验;能耗;产品质量
铜米是废线缆生产的铜颗粒,市场上主要有光亮铜米和杂线铜米(以下简称杂铜米),光亮铜米含铜量可达99%以上,杂铜米含铜80%~90%。废铜米是生产阴极铜的主要原料之一,目前通行的是先火法处理,产出阳极板后再通过电解生产阴极铜。光亮铜米一般直接加入阳极精炼炉,生产阳极板;品位略低或混入杂质较多的铜米先进入PS转炉除杂,产出粗铜再入阳极炉精炼;混和杂质严重的原料,则需在熔炼炉先处理。品质越差的铜米加工成本越高,为探索更短的加工流程和较低的加工成本,本文在电解槽进行了铜米电解生产阴极铜的工业试验,产出了阴极铜产品,考察了铜米电解的工艺可行性、经济性,以及工业化生产过程存在的问题。

1 试验原料
选取市场采购的光亮铜米和杂铜米两种原料,光亮铜米为直径1.5mm以内、长5mm以下不等颗粒,杂铜米为直径0.2~0.3mm、长2~3mm细丝,光亮铜米外观呈紫铜光泽、洁净、流动性好;杂铜米呈紫铜光泽、易堆积,有塑料、铁丝以及不明杂物。两种铜米含铜都达到99%以上。
2 试验设施
工业电解槽配套独立溶液循环系统、过滤机、加热器,添加剂加入装置,以及烫洗槽。钛筐为阳极,阴极为常规电解始极片。电解液使用电解工序电解液(g/L):Cu40~48、H2SO4170~190、Ni≤20。

3 试验过程
1)钛筐内衬工业过滤布,装满杂铜米,目标电流密度200A/m2,电解液温度60~65℃,电解液循环量1500~2000L/h,阴、阳极周期根据实际电解情况调整。通电接近20个小时,电流密度达到90A/m2,因槽电压接近3V,阳极出现气泡而断电,铜米略有损耗。
2)钛筐不衬过滤布,装满杂铜米,逐步将电流密度提高到130A/m2,槽电压稳定到1.9V,持续120个小时,产出阴极铜547.5kg。
3)钛筐外套工业过滤布袋,装满光亮铜米,电流密度130A/m2,平均槽电压2.1V,持续116个小时,因部分滤布粘连阴极,停电出槽,产出阴极铜642kg。继续通电,平均槽电压逐步上升到2.4V,持续152个小时,产出阴极铜832.5kg。
4 试验结果
1)首槽试验选用杂铜米,因其颗粒小,为避免从钛筐逸出,内衬过滤布。通电开始槽电压就为1.9V,表现出明显的导电不良,铜米不溶解,直至阳极产生氧气而中断试验。拆装阳极发现,阳极两面仅有局部表面有电解液,钛筐内衬过滤布造成阳极导电不良。
2)重新装杂铜米,不衬过滤布,试验得以继续,过程中产生较多铜粉,也有小部分杂铜米从阳极钛筐逸出,阴极表面粘附铜粉而变得粗糙。生产后期电解液出现不清澈,电解液酸、铜含量略呈下降趋势,过程参数变化见表1。阴极铜产品中铋和硫超标,未达到A级铜标准,试验过程添加了明胶和微量硫脲,原料物理夹带是造成杂质超标的主要原因。杂铜米电解试验产出阴极铜化学成分(×10-6):Ag5.5、As2、Bi2.3、Cd0.6、Co1、Cr1、Fe4.4、Mn0.8、Ni2.9、P1、Pb1、S21、Sb0.8、Se0.5、Si6、Sn1、Te0.5、Zn1。

表1杂铜米电解试验结果



以光亮铜米为原料,钛筐阳极装入重量超过杂铜米一倍,随着通电时间的增加,表现出电解液酸度逐步下降,铜离子含量相对稳定,过程参数变化见表2。试验持续进行268个小时,过程中阳极外衬过滤布仍有部分铜粉穿透,粘附于阴极表面,电解液逐步表现出明显的混浊,加大溶液过滤量未起作用,阴极铜外观粗糙和结粒。阴极铜产品铁和硫超标,成分(×10-6):Ag4.4、As2、Bi0.8、Cd0.6、Co1、Cr1、Fe12、Mn0.8、Ni3.3、P1、Pb1、S18、Sb0.8、Se0.5、Si6、Sn1.3、Te0.5、Zn1。

表2光亮铜米电解试验结果



光亮铜米纯度高,电解过程阳极不断产出铜粉,虽然使用生产压滤布隔离,显然未能影响其在阴极的粘附。试验发现,过滤布表面、电解槽底面都有明显可视铜粉。铜粉的存在使阴极铜质量受到较大的影响。
3) 试验过程中,两种铜米原料电解液都逐步出现混浊,过滤布粘附油状黑色物。杂铜米夹带少量混合物,对体系有一定影响,两种原料中并无黑色油状物,电解后的铜米表面颜色暗淡没有光亮。考虑到铜米表面的防氧化涂层,因此做了预处理试验,两种铜米均加入硫酸泡洗5~6个小时,常温通风定时搅拌,自然晾干后表面没有变化、质量减少不到1%。试验认为,铜米防氧化涂层和夹带杂质对电解液的洁净度有明显污染,产品质量难以保障。
4)试验过程电流密度不高,但吨铜直流电单耗达到1200~1300kWh。阳极钛筐是用电解钛种板打孔拼接制作的,板面孔洞的密度不如筛网,对导电有影响;铜米颗粒规格差异形成的电阻也不同。
5)试验过程操作以手工作业为主,其中钛筐添加铜米操作难度较大、劳动强度高。细丝状杂铜米初装一块阳极需要20~30min,光亮铜米大约需要10min;试验过程需经常观察钛筐内铜米消耗情况,人工添加。

5 成本分析
选取外衬过滤布电解阶段进行核算。为减少铜粉在阴极的粘附,试验过程中每块阳极都外衬工业压滤布用于过滤,以采购价格核算,其成本约为每吨铜2800元;电价按生产实际计算,直流电成本约为每吨铜560元(1200kWh);交流电单耗每吨铜为900kWh,成本约每吨铜400元,三项合计3760元;电解液、添加剂、人工、运输、检测费等忽略,溶液循环泵等直接使用现场设备。分析结果表明,试验体系消耗偏高。
6 试验结果分析
铜米电解工业试验可以验证其工艺过程是可行的,也可以产出接近A级铜品质的阴极铜,而其工业化最大的问题是成本较高,主要体现在:
1)铜米电解过程直流电单耗高,钛筐通过改进可以改善导电性,但降低的空间有限;若工业化生产,如果不能有效控制铜粉的产生,过滤布不可缺少,实际生产滤布不能重复使用,工业生产上钛筐装备也是较大的投资,运行费用较高。
2)铜米电解生产,钛筐添加铜米、电解过程中补充铜米均需人工操作,难以替代,劳动强度大,生产率低,人工成本高。
3)产品质量不能保障。铜粉的产生直接恶化阴极铜产品外观质量,铜米夹带的杂质和表面防氧化涂层都会污染电解液体系,分离夹带杂质的难度很大,去除防氧化涂层缺少技术手段,即使两者技术上可行也将继续增加成本。
7 结论
铜米电解工业试验是对铜米回收加工途径的尝试,试验结果表明:工艺过程是可行的,也可以产出接近A级铜品质的阴极铜,但在目前技术水平下,铜米电解工艺成本较高,在投入工业应用前仍需进行工艺优化和节能降耗等方面的研究。


一图解读丨复工防疫手册加强版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