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电话 400-123-4657
  • 栏目幻灯二
  • 栏目幻灯一
  • 最新公告:
    k1体育诚信为本,市场在变,诚信永远不变...
    热门分类: 第一系列 | 第二系列 | ......>>更多
    新闻动态 NEWS 当前位置: k1体育 > 新闻动态
    兰州市林业碳汇计量监测制度体系(试行)添加时间:2023-11-03

      科学合理计量监测林业碳汇及其动态变化是应对全球气候 变化工作的迫切需要,也是推进落实我市气候投融资试点建设工作的关键点。为实现林业碳汇源的可测量、可报告和可核查要求,科学反映我市林业管理需求及发展特点,服务应对气候变化及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结合兰州实际,特制定本制度体系。

      (一)符合标准。允许采用的计量监测技术、设备及装置,应符合国家或地方、行业相关技术标准,并执行从高原则。对于新兴研发的尚未纳入国家标准体系的计量监测技术装备及流程,应经市级林业部门批准备案并公告后方可采用。

      (二)体现地域。计量监测技术装备及过程应符合兰州市及监测区域的自然环境与气候特点,主要样地及样本对象应代表本地林业特性及发展趋势。

      (三)档案规范。计量监测的过程及结果须以文档、数据等纸质或数字化格式存入市级林业档案库,其档案管理应符合国家及省市有关管理规定。

      (四)信息透明。计量监测信息应该根据信息公开办法予以有条件公开,对不涉密的结果及方法要及时向社会公布,对于涉及知识产权的技术方法应该设定有限保密期限。

      计量监测工作应以服务我市林业可持续发展为主导目标, 促进实现林业系统对应对气候变化及绿色投融资的机制创新。相关工作应有利于准确全面掌握我市林业碳汇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实现对气候变化贡献的量化考核,为今后我市林业生态建设提供科学参考及建议,为碳汇项目开发及气候投融资建设工作提供科学基础。

      (一)区域尺度概念。区域尺度计量监测:指在一定的区 域范围内开展林业碳汇计量监测。具有覆盖范围广、系统全面的特征,旨在全面系统掌握区域范围林业碳汇的总体情况。

      (三)区域尺度的确定。区域尺度依据林业碳源/汇计量监测的总体范围,利用二类调查数据和其他相关数据源或区域总体边界、确定面积。区域面积确定方法:

      (一)项目尺度概念。林业碳汇项目计量监测指对具体的 林业碳汇项目开展计量监测。具有项目特征强、地域差异化的特征。旨在掌握该林业碳汇项目的林业碳汇具体情况。

      (二)项目尺度管理权限。项目尺度的计量监测一般由林 业碳汇项目立项单位组织实施,管理的权限按照《兰州市林业碳汇项目库管理办法(试行)》相关内容执行。

      (三)项目尺度的确定。进入我市林业碳汇项目库的项目,以项目边界为尺度开展的独立计量监测。鼓励立项单位结合项目特征在计量监测过程中积极实验拓展计量监测对象,为拓展可交易的碳汇类型和碳汇范围做好基础工作。

      (一)社会及企业单位实施的以公益为目的的林业碳汇计 量监测。市级林草主管部门应对计量监测对象、方法及结果应用实行综合评估,经审核批准后方可准入实施。

      (二)科研院所实施的以科研为目的的林业碳汇计量监测实行年度备案,并纳入全市林业碳汇计量监测体系。

      管理单位应委托具备林业碳汇计量监测能力、符合国家相 关资格的单位或组织开展计量监测,委托对象应按照实施单位准入对象类别进行准入管理。

      其他区域尺度或林业碳汇项目的计量监测准入对象的权限,可参照全市范围准入对象权限内容,由管理单位根据自身权限范围内具体确定。

      (一)管理单位对实施单位开展碳汇计量监测能力审查, 审查通过后,同实施单位签订委托合同,约定彼此责任义务,并确定详细工作事宜。

      (二)实施单位在取得管理单位委托授权后,应当按照管 理单位需求提出符合国家及地方相关标准和要求的碳汇计量监测的计划、方法和预期目标等内容。

      (三)管理单位对实施单位开展碳汇计量监测的计划、方 法和预期目标进行审查,实施单位应当按照审查意见对上述内容进行补充完善。

      (一)实施单位应按季度将本单位执行的碳汇计量监测的计划、方法和预期目标等内容及时上报管理单位。

      (二)管理单位应当在实施单位开展碳汇计量监测的对象 选择、范围确定、样地布置、数据监测收集、数据计量和制定空间分布图等各重点环节加强监管,形成联动机制,确保各环节符合管理单位对计量监测的要求。

      (四)管理单位在监管过程中发现实施单位计量监测工作不符合或偏离需求的,应当及时要求对相关环节进行调整修正, 实施单位应当按照要求及时整改。

      (一)实施单位形成碳汇计量监测的报告成果并上报管理 单位。主要包含但不限于计量监测工作总结报告和计量监测结果报告。

      森林、草原、湿地及绿地这几类不同类型的碳汇计量监测 对象,因其不同特征,具体计量监测技术的操作范围、规范要素和技术手段应当结合其各自特征在开展计量监测过程中具体确定。这里主要描述林业碳汇计量监测技术规范性管理的概要内容。

      计量监测技术规范应符合国家碳汇计量监测相关标准。及兰州林业建设的实际情况。工作中可借鉴其他地区先进经验,并在实际计量监测工作中不断完善。

      计量监测的范围主要包含但不限于土地资源的利用及变化 情况;林业碳汇碳密度、空间分布情况;森林碳汇量储备变化情况。这些信息情况也是计量监测体系报告的主要内容。

      按照《全国林业碳汇计量监测技术指南(试行)》、《IPCC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LULUCF)优良做法指南》《碳汇造林项目方法学》、《森林经营碳汇项目方法学》等要求开展科学监测,监测周期根据监测对象灵活确定,但一般应每2 年完成一次全市尺度的林业碳汇监测。

      以资源数据库为基础,以模型和参数体系为支撑,逐步建 立符合兰州市林业现状的碳汇计量监测体系。体系具体构成包括:技术标准体系、模型参数体系和碳汇数据体系。

      (一)技术标准体系应是林业碳汇相关标准或规范等,如计量碳库的选择、调查技术规范及计量监测方法等。

      (二)模型参数体系是结合国家和兰州市现有数据或模型 成果,构建统计模型等,如森林生长模型、林木材积模型及生物量模型等。

    兰州市林业碳汇计量监测制度体系(试行)(图1)

      计量监测技术标准应当由市级林草主管部门联合开展全市 区域尺度计量监测的实施单位共同制定,参照《全国林业碳汇计量监测技术指南》,学习其他地区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计量监测实施单位计量监测能力提出兰州市林业碳汇计量监测技术指南,并每 2 年实现一次动态更新。

      (一)抽样技术。包括大量的样地调查和小班调查,采取 有效的抽样方法能够大量减少地面调查工作量。可采用机械布点采样,对所有样方定期开展监测工作。

      (二)森林资源调查技术。包括样地地面调查、小班地面 调查和其他调查。其中样地地面调查用于获取林业相关计算参数及验证等;小班地面调查可及时掌握当年林业资源的实际情况,便于数据变更与更新;调查包括数据补充调查等。

      (三)遥感技术。高清遥感影像数据时效性强,覆盖范围 广。通过对特定年份的遥感影像的解译,能够及时获取全市样地土地利用和植被覆盖变化情况。

      (四)模型技术。在实现林业碳汇计量监测的过程中,众 多数据无法直接调查和测定,只能通过调查和监测容易测定的相关因子,作为变量,构建经验模型进行模拟来估测。如需构建生物量生长模型、地上碳库关系模型等。

      (五)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地理信息技术是小班森林资源 属性更新的基础,用于对碳汇数据进行管理、更新、统计和输出。

      全市范围内的林业碳汇计量监测工作(含区域尺度和项目尺度)结束后,计量监测结果应当由市级林草主管部门组织开展结果认证,认证符合预期目的后,计量监测结果方能够进行应用。

      (一)市级林草主管部门为全市范围内林业碳汇计量监测 结果的官方机构,以市级林草主管部门或上级政府名义所发布的结果具有权威性认证。

      (二)科研院所以及相关企事业单位自行发布的本市林业碳汇计量监测结果属于非官方认定数据,但其发布结果仅具有参考价值及学术价值。

      (三)计量监测结果的认证由市级林草主管部门负责,对 计量监测实施单位计量监测结果进行评审认证,评审认证应当符合兰州市相关要求,邀请行业专家评审或选择有评审能力的第三方进行评审认证。

      认证结果作为对计量监测实施单位和计量监测数据客观、准确评价,结果认证通过评审的纳入计量监测成果管理。

      (一)市级林草主管部门应至少每 2 年应发布 1 次全市计量监测成果信息,每 5 年发布 1 次全面监测报告。

      (三)未经市级林草主管部门的授权允许,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发布可能造成泄密的原始计量监测数据。

      推进碳汇计量监测结果进入全国碳市场,明确生态碳汇交 易主体的范围和权利义务。推进林业碳汇保护发展与生态保护补偿、生态扶贫、乡村振兴等政策的衔接。积极扩宽林业碳汇开发渠道,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投入到林业碳汇开发项目。

      计量监测结果应当服务全市林业应对气候变化中长期目标预测和林业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制定。对于计量监测结果呈现的具有明显碳汇特征的林业系统,进一步采取措施增加碳汇。对于呈现碳中性或碳源特征的生态系统,及时采取保护修复措施。加强对存在碳源风险的生态系统及时做出预警,积极采取干预措施。不断加强生态碳汇基础理论、基础方法、技术研究。

      (二)全市林业碳汇计量监测资金的用途、规模、期限、 绩效目标严格执行市级财政部门预算批复,不得随意变更和超预算执行。

      (三)全市林业碳汇计量监测资金的支付按照财政国库管 理制度有关规定执行。资金使用中属于政府采购管理范围的,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政府采购的规定执行。

      (四)全市林业碳汇计量监测资金严格实行预(决)算管 理,使用单位要分项目设立明细账,单独核算,专款专用。

      (五)资金预算单位要加快预算执行进度,按预算计划完成项目建设任务,减少存量资金,定期开展结转结余资金清理, 对连续两年未使用的资金,应作为结余资金管理,一律收缴市级财政国库统筹安排。

      (一)林业碳汇调查和监测。林业碳汇的调查和监测,土 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与林业碳汇的调查和监测,减少因毁林与森林退化造成的碳排放以及通过加强森林保护和推进森林可持续经营等增加森林碳汇的调查和监测,其他相关调查与监测工作,以及对上述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的检查。

      (二)林业碳汇计量和评估。林业碳汇计量和评估相关数据、模型、参数的建设和管理,森林植被碳储量与碳汇量的计量和评估,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碳变化量的计量和评估,其他相关计量和评估工作。

      (三)林业碳汇计量监测技术标准建设。林业碳汇计量监 测工作相关指南、规定、办法及相应技术细则和标准规范等制(修)订。

      (四)相关成果和信息的编制发布和系统运行维护。林业碳汇计量监测相关成果的编制印刷,定期发布相关信息。

      (一)按照“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反馈、反馈结果有应用”和“花钱必问效,低效必问责”的原则,市级林草主管部门负责对全市林业 碳汇计量监测资金工作任务在数量、质量及效率方面的完成情况和预期结果的实现程度进行考核和运用,实现绩效考评全覆盖。

      (二)项目实施单位组织开展所涉及林业碳汇计量监测资 金使用的绩效初评工作,按要求将自评报告报市级林草主管部门。

      (三)绩效评价结果作为安排以后年度预算的重要依据, 建立奖惩机制。对项目执行中达不到绩效目标要求,使用效益差的项目和单位,在以后年度酌减资金安排。

      市级林草主管部门对全市林业碳汇计量监测资金的使用情 况进行跟踪检查,对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纠正意见和监督整改落实。必要时以适当方式向全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对违法违规以及违反本制度规定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追究相关单位和个人的法律责任、政纪责任。

      加强我市林业碳汇项目服务管理,健全专门的林业碳汇项 目管理和服务机构,对林业碳汇计量监测进行把关和指导,为林业碳汇项目业主提供相应业务服务,降低项目开发和实施的风险,为项目开发的顺利进行和实施提供可持续性保障。

      加大培养、引进青年林业碳汇人才,加强与兰州大学等高 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在学中干、干中学,逐步提高林业碳汇工作人员的技术能力和提升计量监测的管理能力,为今后不断做好林业碳汇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积极引导、指导和支持县区开展碳汇计量监测相关工作, 组织开展林业碳汇相关技术培训,普及碳汇基础知识,逐步形成市县两级联动、相互配合、共同开发的格局。

      加大对从事计量监测技术的企业、组织的支持力度,特别 是拥有先进的林业生态监测技术研发或者设备生产的企业,有序纳入到林业碳汇计量监测能力建设计划,逐步带动本土林业监测产业发展,促进社会资本对他们的支持,逐步构建基于林业的生态经济产业链。

      充分发挥林业行业宣传矩阵作用,创新宣传形式,通过网站、报纸、科普教育片、短视频传播等方式,加大林业碳汇计量监测工作的宣传力度。通过宣传吸引更多相关企业、科研机构和社会组织等,参与投入到林业碳汇监测计量工作中,服务林业碳汇工作高质量发展。通过宣传让社会大众和机构团体了解林业碳汇计量监测工作的实施,从而提高公众造林固碳意识, 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林业碳汇发展氛围。

      林业碳汇:通过实施造林、再造林和森林管理、减少毁林 等活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与碳汇交易结合的过程、活动或机制。

      林业碳汇计量:是指对一定范围内林业碳汇的净碳汇量通过调查和监测容易测定的相关因子,作为变量,构建经验模型进行模拟进行估算。

      碳库:具有储存或释放碳能力的系统,林碳库包含有森林 生物量、枯落物、枯死木、土壤以及木材产品。

      碳交易:即把二氧化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买方通过向 卖方支付一定金额从而获得一定数量的二氧化碳排放权,从而形成了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交易。

      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LULUCF):直接由人类引起的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活动带来的温室气体排放和清除,不包括农业排放。

      林木材积模型:重点通过对具有代表性的树木胸径和树高两个变量的变化情况的测定,通过计算预估树木材积总和。